樂仔提到:
假如投資成本為1.0 買入一支股票, 當該股票上升50% 時, 即是1.5 股票時沽出, 收回成本, 即有1.0 成本+0.5股票;然後當股票下跌50%時再買入, 即係有0.25 股票+1.0股票, 即有1.25股票, 如果再上升50% 時又沽出; 即係0.875 股票+1.0成本, 變相用1.0成本產生0.875 零成本股票, 如果不幸再跌50%, 依然還有0.4375 股票+1.0成本, 不是嗎?
我的想法是,當中的股票依然是有成本的存在。以樂仔的例子,我的計法會是這樣的:
- 當第一次沾出股票的時候: 收回的"成本" 1,其實是當初投入的 0.66 成本而來。多出的0.33 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盈利。剩下來的 0.5 股票,那是當初 0.33 成本而來,所以這部份應該是 0.33 成本,而不是零成本。往後稱這為 (0.33 成本股票一)。
- 股價下跌 50%,再買入 1 股票。 在這 (0.33 成本的股票一) 價格是 0.25,帳面蝕了0.08。從這一點已經可以看到"零成本"還是會虧蝕。
- 股價又上升了50%,又再沾出 1。這裡可以是 FIFO,或者是 LIFO,視乎你的選擇。我就選擇是 LIFO。同第一點一樣,沾出的 1 只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股票。剩下來的 0.5 是 0.33 成本所產出, (0.33 成本的股票二)。 最初的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是 0.375 帳面賺0.045,但注意還是比第一點時 0.5 的價格為低。
- 又再跌 50%。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為 0.1875,帳面蝕 0.1425。 (0.33 成本的股票二) 現在為 0.25,帳面蝕0.08。 如此類推。 事實就是根本沒有所謂的零成本。以此情況,一開始所賺到的 "零成本" 股票只會不斷虧蝕下去。 既然零成本不存在,也就沒有影響到投資的風險。
結果就是在整個的過程中,都沒有產生到所謂 "零成本" 的股票,每張股票背後還是有成本的存在。
在計算投資回報時,可以運用到很多各種不同的方法。只是有些不太符合邏輯的計法,如零成本投資,就不是太可取。
在同一篇文中,魔術師兄和自由兄都就說出了他們各自計算回報的方法,包括內部報酬率,及基金單位計算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看他們兩位的留言。他們提出的意見也是很值得參考。
我個人太懶,所以在計算回報上就選擇較簡單的方法。以年尾的總盈利結算除以投入的資本。這個方法是簡單直接。但缺點是忽略了在一年之中不同時間投放新資金,它們之間的回報差異。
我的做法視個人為公司,這就不用煩,用會計制度入帳。簡單!
回覆刪除我也有這樣的方法,當然會計準測上就唔會跟到足,只是基本,哈哈
刪除小弟反而認為用會計制度入個人帳又未免太複雜,何不計算一個weighted-average投入資本,之後計個total return。
刪除塘人都很懶,所以真係不太關心這條回報率
回覆刪除係,有時知道約數便算數,廢事差少少都計一大輪。
刪除還有幾機會成本
回覆刪除我覺得機會成本只適用於判斷哪個項目值得投資時才用,計算過往回報時就沒有必要加入機會成本了。
刪除不論資金成本是甚麼, 都面臨最基本的"機會成本"問題
回覆刪除如果未來的報酬是可以預估的, 原則上應該是把資金依照某種風險準則配置到不同資產上, 而不是考慮過去的成本是甚麼來做配置
一些個人看法, 獻醜了
Andy
理論上雖然是這樣,但我認為實際問題在於未來的報酬是不能準確的預測,因為我們都沒有水晶球,機會也是千變萬法有各種可能性,可以是知道的機會,也可以有未知的機會。準確的機會成本測量太過困難,令到這個方法在實際上很難做到最理想水平。
刪除估不準的問題一定有, 就看估值的信心程度有多高而定
刪除一般性的比較而言, 當兩種資產的預期報酬差異很大時, 就可以考慮轉換. 舉例: 零成本的資產A未來報酬是5%, 但另外一個資產B的未來報酬是30%. 應該不會因為資產A是零成本而死守著, 而完全不考慮轉換到資產B.
的確是這樣,只是有多少信心還是要看個人的情況,每個人都不同。如一個缺少對資產b 認識的人就會對資產 b 沒有信心而死守資產 a。
刪除各位可能有點誤會了,機會成本只計best choice forgone,不用計expected value的,所以只要計risk free rate就好了。
刪除DEFINITION of 'Opportunity Cost'
1. The cost of an alternative that must be forgone in order to pursue a certain action. Put another way, the benefits you could have received by taking an alternative action.
2. The difference in return between a chosen investment and one that is necessarily passed up. Say you invest in a stock and it returns a paltry 2% over the year. In placing your money in the stock, you gave up the opportunity of another investment - say, a risk-free government bond yielding 6%. In this situation, your opportunity costs are 4% (6% - 2%).
零成本之說是自欺欺人啦。論證一個論點,應證明其在任何情況都能成立,否則一個counterexample就能否定之。上述例子,如果股票走勢不是升跌升跌……,而是升跌跌跌跌……,零成本之說就不攻自破了。
回覆刪除確實如此,所以每次看到零成本說法都覺得很有問題。
刪除谢谢分享
回覆刪除其實都係心理影響姐,即係自己心理上的零成本點跌都無所謂,阿Q精神对投資都有幫助嫁
回覆刪除心理還心理,知道背後的道理,保持一定的理性還是需要的。
刪除我認為知道了而去選擇繼續阿Q和不知道而盲目做阿Q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智慧,後者是無知。
有兩項資產同樣值十萬,第一項已經回本,即是零成本,但回報很低,而另一項資產未持有,需要買入成本,但回報高,應該點揀?
回覆刪除投資上用"機會成本"比較合適,這是很基本。
在理論上的確如此。理論假設兩項資產其他因素不變,只是回報上有所差別。但我們都知道,在實際運作上很多時兩項資產除了回報上的差異,還有其他因素不同,往往有很多問題要再加考慮。比如,在以上留言說到的準確性,如何可以確保這種回報上的差異在未來繼續存在。第一項的回報不會變高;另一項資產的回報不會變低。未來回報上的變化已經是一個考慮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