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價值兄討論完後,再想了想這個問題,有些少的補充及擇錄討論過程中的一些要點。
買收租股同自己買樓同樣是投資房地產,各有好壞。
兩者皆有槓桿涉及在內,不同的是一個是直接向銀行借貸,一個是以公司名義借貸。
買收租股,好處是可以參與投資平常人難以買得到既優質又分散的房地產組合,如投資希慎可以買到希慎廣場,投資新地可以買到 IFC 和 ICC,領匯(叫慣左)可以買到一系列的屋邨商場。同時間,這些地產組合擁有專業團隊管理。作為投資者的,基本上可以奀奀腳收錢。但壞處是沒有管理權,沒權決定槓桿比例,派息比率,公司政策等等。
在和價值兄的討論當中,我們談到派息政策及收租股折讓的問題。我在當中沒有好好表達到我的意思。現在嘗試再補充一下我的想法。
收租股普遍有折讓,以我們談到的希慎為例,市帳率是 0.5。即使是說,在市場上可以用 $0.5 買到希慎 $1 的資產。這絕對是買收租股的吸引之處,可以用 $0.5 換到 $1 。不過問題是公司的派息政策不是投資者可以控制。對投資者來說,最理想的應該是公司把賺到的都拿來派息。那投資者就可以把派息,再在市場上用 $0.5 換 $1,買入更多公司的權益。不過出於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需要,管理層一般都不會這樣做,而是會把部份盈利留在公司。在這個情況下,留在公司的盈利只是 $1 換 $1。對於投資者來說,應該是沒有那麼著數。這裡存在投資者與管理層的矛盾,好的公司是那些可以在中間取得平衡的公司。既可保留資金發展,也讓股東可以分享公司的成
果。
想到這點,REIT 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派息政策有一定的限制。投資者可以自由分配得到的派息,是自己用,還是用來增持更多公司的股票。大型的 REIT 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槓桿能力及剩下來的資金來適度發展。
買收租股,若投資者是希望公司的價值能夠得到體現,這也會很視乎管理層的決定。像長實般大重組,領匯賣商場,太古賣又一城,這些都未必是一時三刻會做。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價值長期被低估。市場改變公司的估值就是另一回事。
自己買樓,好處同壞處基本上同收租股相反。好處是可以自行決定一切事務,賺得一蚊就袋一蚊。自己鐘意買邊就買邊。可以視乎自己的狀況而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策略。壞處是投資的物業未必是優質一線。如果剛開始,物業組合還是很少,會分散不到風險。當中的風險有物業風險,租務風險等。還有就是擁有管理權所帶來的雜務。必需要付出勞力才能夠得到回報。
兩者之間,並沒有哪個最好,哪個較差。投資者的選擇要視乎投資者自己的情況。例如,如果是嫌麻煩的,想簡單方便的,選擇買收租股,有現成的物業組合及專業團隊。相反,如果想操控組合更有管理權,那就應自己建立一個物業組合。
說到最後,兩者其實都是殊途同歸,本質還是差不多,最重要的還是看它們背後的資產,也就是它們所擁有的房地產。這些想法其實在之前的文章都有說過。
可以參考:
談選擇股樓
http://creating-cashflow.blogspot.co.uk/2014/08/blog-post_9.html
買樓好,還是買股好?
http://creating-cashflow.blogspot.co.uk/2014/1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