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星期二

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

甚麼是被動收入,甚麼是主動收入,這個問題前排在網上有不少人討論。

我也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自己就覺得呢個問題,是爭辯來其實是沒有意思的。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根本涉及到個人主觀的看法。道理就跟半杯水一樣,是半滿,還是半空。沒有誰對誰錯。一份收入是主動還是被動,只在於你所劃的線有幾高。

很多理財的書籍都以不用工作所得的收入為被動收入;要工作取得的就是主動收入。

但這個解釋細心去想,其實是很含糊的。因為工作的意思每個人都不同。

我舉個例子。

假設我是非常幸運的人,一買六合彩就會中,而我又日日去買六合彩,那我在六合彩的得益算是主動還是被動呢?

主動的看法,我日日都要三十幾度落街,汗流浹背行過幾條馬路去馬會畫紙仔,傷腦筋去揀號碼。贏左錢又要去馬會收錢。贏到的錢都算係有付出勞力。不去馬會不買六合彩就贏唔到錢,當然是主動工作才有錢,所以應該算係主動收入。

被動的看法,我不用 "工作",純粹靠運就有錢收,這應該是被動收入。

這個例子,其實可以將 "六合彩" 轉為 "去銀行儲錢收息 "(這個算是大眾都同意的 "被動收入" 吧。)但我同樣可以認為這不是被動收入。同買六合彩的例子一樣,我要每日行落街去銀行存錢,一樣覺得好辛苦,一樣是一種 "工作"。所以也可以視為主動收入。再延伸一下,將六合彩轉為買樓收租,買股票收息,買債收息,其實都是一樣。甚至是社會福利,以申請綜援為例。要綜援都要主動申請先有,非常嚴格來說,之後的綜援收入是這個 "主動" 行為後的結果,所以其實也可以說是主動收入。

再換個角度,工作收入其實也可以說成是被動收入(雖然就唔會有太多人認同)。

我可以話,工作是我的興趣,有沒有收入其實我也會去做。那興趣來的收入只是老闆夾硬給我。我是很被動,而又不情願地去收老闆的錢。(雖然真實上應該沒有幾個人會這樣去想,但這不是重點。)所以這份工資,其實就是我的被動收入,因為那些所謂的 "薪金",只是我在做我有興趣的事情時多出來。

事實上,這在現實中,也是越來越常見,好像在 twitch 串流打機的人。他們為興趣分享打機,錢本來不是考慮之內。只是碰巧有人來看,就有廣告費。那算不算是被動收入呢?要知道,有沒有錢,他們也會去分享打機。

說起來,這個博客也是一樣,其實有沒有廣告費我也會寫這個博客。只是有廣告費就錦上添花。有一天我不寫了,由於有過去的文章,還是會間中有些人來看,結果就是有更多的廣告費。但我已經不寫了(沒有工作),那還算不算是被動收入呢?不過,我一開始又的確是付了些時間去寫(工作),那又是否算是主動收入呢?

這些問題,真是可以諗到腦爆。因為這樣去想,其實每種 "被動收入" 的最初都涉及一些主動,主動去買股,主動去買樓,主動去買債,主動去申請,主動去。。。。。 如果把這種主動視為工作,那所有的被動收入都可以算成是主動收入。日日買股,日日買樓,日日買債,那跟日日工作又有甚麼分別呢。

或許有人會說,哪有人日日買股樓債。問題是如果認同日日買股樓債等於日日工作,為何頻率減少了就不是工作呢?工作也有打散工,但散工也是工作。頻率的減少,並不改變當中的意義。

在網上另外看到一些說法,是以美國稅局對被動收入的定義,去解釋被動收入。

但個人就覺得用美國稅局的定義來介定被動收入是不甚妥當。

那只是一個 "權威" 的定義,但並一定代表真正的意義。

舉例說,古里梧島稅局對被動收入的定義是 "xxxxxxxx"。那我就可以一錘定音說,因為古里梧島對被動收入的定義是這樣的 "xxxxxxxx",所以被動收的定義就一定是 "xxxxxxxx" 嗎?

這樣好像有些問題吧!

古里梧島是虛構的,但重點是在這個對被動收入主動收入的問題中,美國的定義和古里梧島的定義,其實都是一樣。無論它們怎樣介定這兩種收入,也只是它們的看法,本質上跟我們每個人的主觀定義是沒有分別的,都是一種主觀。只是一種看法,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但卻不能以此下定論。

再說了,不是在美國住,又無在美國投資,又無美國的收入。美國怎樣定義,又與人何幹。它即使把所有的收入,總之有收錢的,都定義成被動收入。在個人的理財上,生活上,投資上,實際交稅上,美國如何介定都不會有任何影響。當然住在美國的就另計。

再舉個例子,中國對民主定義好像也跟美國的有些不同,那民主的定義是.............(Opps 拉上了政治東西,還是不要再說了。我以後還是想返大陸。不過我的意思,你懂的。)

總括來說,我的意思就是想說,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夾硬要討論出一個絕對的定義是沒有可能。要看的就要看自己對 "主動" 同 "被動" 劃的線有幾高。對我來說,我不介意半杯水是半空還是半滿。我更著重的是那杯水的實際多少,水質等等。最重要當然是有水夠我飲!總之搵錢搵得開心,有錢落袋就是好。

最後,都係帶番個頭盔。

以上所說,不涉及任何嚴謹的學術成份。純粹個人主觀想法,胡亂吹水。



64 則留言:

  1. 如果是以英國的稅法來算又如何去介別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貌似英國稅局無美國咁多的定義,無被動同主動之分。總之收入就係收入,股息收入也是收入,而且因為公司已經交左公司稅,所以股息收入交的稅唔洗交咁多稅。收租收入即使收 £1,也是要交稅(理論上),話之你專業唔專業。英國的稅局簡單好多。

      刪除
  2. 同意。類似的留言,我在半壁江山那兒寫過了,不過被google吞沒了,我也懶得再寫。

    問題是現在人人説財務自由,要被動收入>主動收入,那麼定義就很重要,太隨心的話所謂「財務自由」就只是語言偽術而已。否則「做慣乞衣懶做官」也可以説成是「財務自由」了。

    用美國稅局是取其精神,你用了750小時就算主動收租(可以以此apply落股票投資也可,雖然IRS不同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 "被動收入>主動收入" 真正的意思其實就是,"理想的收入 > 不理想的收入"。理想的可能是收租收息,一些有興趣的地方而來,又或者是不用付出太多勞力的收入;不理想的就是要受氣,被老闆指指點點,不情願而來的收入。不過這樣的說法解釋太麻煩,所以用 "被動收入>主動收入" 就簡單讓人明白一點。其實都係取其精神而已。

      刪除
    2. 所以我說「被動收入>主動收入」是marketing字眼,那管是管理自己的生意,收租,上班(不一定要受氣的)還是做義工,你的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那就已是一個自由人。

      刪除
  3. 我認為用資本投入及現金流角度,足以解釋被動收入。

    回覆刪除
  4. 流星非常認同分辨收入是「主動」還是「被動」根本沒意思。財務自由講究的是你能否產生足夠的「額外收入」來應付每月的生活開支。但很多人單純地把這「額外收入」當成「收到現金流」。問題是如果現金流只是從資產中「提取」出來(即提出來後資產會相應下降,例如收股息),那麼這與吃老本其實沒分別,除非你的資產能保證會不斷增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

      股息是否是被動收入有很多盲點. 如果是將人民幣放在銀行每年收取3~4厘息或者是投資iBond就沒有太大爭議性.

      因為除淨之後, 股價相對下跌, 股息是從股價扣除. 但也有人認為股息不是從股價扣除出來. 正如流星兄所說除非你的資產能保證會不斷增長, 但這很難保証, 股價有升有跌.

      謝謝流星兄指出問題所在.

      刪除
    2. 放在銀行或iBond收息也可以有爭議的,有人會說收息後本金沒有減少;也會有人說利息是因為在通脹有損失,其實是在食老本。

      刪除
    3. 回流星兄,我不太同意收股息,跟吃老本沒分別。

      我對食老本的了解是,坐吃空山。我的想法是,公司如果樹,盈利如果樹所結的果實,公司的派息就是將某部份的果實回饋給股東。從會計的角度,果實是公司的資產,那當然是 "從資產中「提取」出來"。不過,事實是,派了果實出去之後,棵果樹下年還是會結果(當然也有可能因天災横禍而影響收成,不能夠保證。但正常的預算下,還是會結果)。在這樣的想法下,收股息不太像是食老本。只要選擇合適的果樹,會年年結果的那種,那將是食之不盡,而不會吃空山。

      刪除
    4. 謝謝Ricky的回應,流星最喜歡理性的討論,以下嘗試跟Ricky交流一下流星的想法:

      首先流星提到「吃老本」的意思,是指靠「提取資產」來應付生活開支,就像你有一筆錢,但你什麼也不做而把錢放在床底,每月只靠把錢從床底拿出來度日,這就是「吃老本」。如果你把錢放進銀行,存款能產生利息,那麼靠利息去應付生活開支就不算是「吃老本」了,因為存款利息會令資產增加。

      而存款與股息不同的是,撇除銀行倒閉的極端情況,由於存款買入價(存入本金)肯定等於賣出價(到期時可提取的本金),所以單把利息當回報是可以的。但收股息的話,由於股價會變動,股價亦不一定等於價值,所以回報就不能如此簡單地看了。

      以Ricky提到的「樹和果實」概念為例,其實這概念在原則上是很正確的,只是這想法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尤其是在複雜的股票市場中,這想法更顯得過於簡單以及一廂情願。以「樹和果實」來比喻的話,首先你買入一棵樹是有代價的,而你買了這棵樹得到的回報,則是(1)這棵樹每年給你結的果實,以及(2)有一天你不想種了,到時把樹變賣出去能收回的錢。

      如果(1)及(2)的回報加起來高於你買樹的代價,那麼你買樹這行為就能使資產增加,否則的話你買這棵樹就只是白忙一場,甚至令資產減少。而如果資產沒有增加,那麼根據「吃老本」的定義,收取的果實就只是從本來的「資產」中「提取」出來。

      另外Ricky也有提到,種樹是有風險的,你不能保證它每年都會結果實,更不能肯定到你不想種的時候,其他人願意以多少錢跟你買入這棵樹。所以可怕的是,即使這棵樹每年都真的如期結果實,也不代表你的資產「一定」會增加,因為這還取決於你買入樹的成本是多少,以及把樹變賣出去能收回的錢是多少。

      當然,如Ricky所說,只要能正確選到「合適的果樹」就萬事妥當 (還要加上在一個好的價格買入)。但是在如此複雜的股票市場中,這不見得能輕易做到,選中會年年結果實的樹不難,但選中真的能為自己的資產帶來增長的樹,則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刪除
    5. 我的看法反而是把錢存入銀行生息,本質上和買股收股息是相同的。兩者並沒有流星兄所說的分別。

      存錢入銀行的 "錢",其實也是買入一種資產,同樣也可以視之為一種 "外匯"的投資,買入的就是自己所在地的貨幣。只是平常存錢,很少人會這樣去想。利息回報只是其中之一種回報,還有的是外匯回報。假若用在最後賣出時,用其他貨幣來結算,回報也會有參差。貨幣跟股票也是一樣,每日的價格都會變動,利息也是,價值也會隨時間而轉變。所以我看不出存款及買股股息兩者太大的分別。

      關於 "樹與果實",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的存在。這個概念雖然看似簡單,但還是適用於解釋當中的道理,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加進其他複雜的因素在其中,從這個概念中延伸出去。就如你用賣樹+果實-買樹,來解釋實際的回報。還有其他的概念,如:如何揀樹,種樹的風險,平衡回報與風險等等等等。

      不過這些,我想都是另外的問題吧。每個題目都可以獨立成科,要逐個討論就有排了。還是集中在我的意思上。我的意思想說出,存錢收息和買股收息是沒有分別的。存錢入銀行等於買入股票(買入樹),當中的股息/利息(果實),提出等於賣出股票(賣出樹)。樹的價格可以在買入和賣出時有所變動,果實不能抵消中間的差異,其實都有可能白忙一場。以流星兄的意思,兩者都可以是 "食老本",而不是只有收股息是食老本,存錢收息就不是。

      說回食老本,從食老本的說法去想。食老本如果是 "什麼也不做而把錢放在床底,每月只靠把錢從床底拿出來度日 "。那收股息和存錢收利息也不符合,這個食老本的定義。因為把錢放在床底,錢是不會有所增加的。樹始終就是樹。相對,股息是從盈利(當然要增加複雜性的話,還可以加上出售資產,重組合併等等的利潤,但大多數的公司股息還是從盈利而來)也就是樹的果實(原諒我的愚笨,用來用去都是以簡單的概念為基礎)。這就是說,當資產生出盈利時,已經變成是 "樹和果實"而不再單單是原本的只有 "樹"。在賣出時,當然"樹和果實"加起來未必多過本來買入 "樹",可以是白忙一場。但重點是有"樹和果實",這跟只有 "樹" 還是有一定的分別。

      刪除
    6. 明白Ricky的意思,如果是「外幣存款」的話的確是會有匯率因素,但流星談的只是單純的本地貨幣存款 (上文有提到買入價幾乎肯定等於賣出價),在本金幾乎確定不變的情況下,利息也幾乎確定會產生,所以資產也幾乎確定會增加。以算式「賣樹+果實-買樹」看回報,由於幾乎可肯定「買樹」的金額=「賣樹」的金額,所以回報就是幾乎可肯定會產生的「果實」,這就不會出現「吃老本」的情況。 (唯一例外是銀行倒閉)

      至於買股票,則只有「買樹」的金額是確定的,「賣樹」及「果實」的金額均有很大的變數,而「果實」與「賣樹」的金額又會互相抵消 (即是股票的除淨,一棵上面已有果實的樹的價值,當然等於果實+沒果實在上面的樹兩者相加的價值,至於樹日後會否結果實則不會影響此等式)。所以流星在上文提到「除非你的資產能保證會不斷增長」,即是「賣樹+果實-買樹」大於零,否則在資產沒增長下提取「果實」,其實就等如「吃老本」。

      刪除
    7. 我的想法是在這個問題中,外幣跟本地貨幣是沒有分別的,可以是港元,可以是美元,可以是英鎊,都是貨幣的一種。如果流星兄的看法是成立的話,那即使存哪一種貨幣也是相通。但事實是,貨幣的價值是會波動的。這我想起幾年前的津巴布韋超級通漲,若當時存的是這種貨幣 (在當地人的眼中,這當然就是他們的本地貨幣) 幾年後的今天拿出來,名義上的幣值是不變的,而且還有利息,但當中的價值已經完全不同了。結果從名義上來看儘管 "賣樹加果實 > 買樹",但從實際價值來看是完全相反,"賣樹加果實 <買樹"。我是建基於這個想法,才認為買股及存錢兩者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兩者在未來的價值都是有不確定性,"吃老本"的情況在兩者都有可能出現。

      我同意,"果實"與"賣樹"的金額可以有變數。但有一樣事實是不能改變的,那就是果實是從樹長出來的(這裡的果實是指大多數公司的盈利,是靠日常營運而來。其他斬樹(賣資產),分枝(分拆)等不在此列),而不是在本身樹分拆出來。

      的確,派出去的 "果實"會在樹的的價格上抵消,因為是由 "果+樹"變成是只有 "樹"的價值,當然要扣除 "果" 的價值。不過不能夠忽略的是, "樹"長出 "果",變成 "樹+果" 的過程。

      同意你所說,沒有在資產沒增長下提取「果實」,其實就等如「吃老本」。但這是另一個情況吧。在這情況下提取的其實也不算是 "果實"(因為都沒有果實長出來)。公司可以從另一些分法,如剛才所說的,如斬一些樹枝來賣,來用作派息。正如要從一棵樹上,榨出利益,也不只有種果一個方法。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這個話題太多樹呀,果呀咁。希望流星兄不要見怪,我不停用這個概念。這個 "種樹" 比如理財的概念,簡單又得,複雜又得。我很多時候都是用這概念來理解理財。

      刪除
    8. "我的想法是在這個問題中,外幣跟本地貨幣是沒有分別的,可以是港元,可以是美元,可以是英鎊,都是貨幣的一種。如果流星兄的看法是成立的話,那即使存哪一種貨幣也是相通。"

      --> 分別在於外幣多了一重匯率變動,令買樹價不一定等於賣樹價,而本地貨幣則無此問題。至於Ricky提到的通賬,則是涉及Nominal Return與Real Return的分別。我們一般談回報,談的都是Nominal Return,拿「樹與果實」的例子來說,撇除樹價不談,Ricky最初提到「樹會結果實所以資產會增加」這觀點就是建基於Nominal Return的基礎上。否則在Real Return的基礎上則應為「樹結果實的growth rate要高於通賬,資產才會增加」。要開展一個好的討論,基礎實在不能隨意變動,

      "同意你所說,沒有在資產沒增長下提取「果實」,其實就等如「吃老本」。但這是另一個情況吧。在這情況下提取的其實也不算是 "果實"(因為都沒有果實長出來)。公司可以從另一些分法,如剛才所說的,如斬一些樹枝來賣,來用作派息。正如要從一棵樹上,榨出利益,也不只有種果一個方法。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 流星的看法是即使真的有果實長出來,那只是公司的資產會增加,但投資者的資產則不一定會增加。這裡「樹價」就成為了主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樹價」是飄忽不定的,舉一個例子,如果在你買入樹的時候,所付價格已高於樹的「真正價值」的話 (例如樹真實價值為$10元,但你付了$12),那麼即使後來樹真的結果實 (假設果實值$1),這情況下你的資產也不會增加。(在例子中更加是減少了)

      當然,你會說只要投資的時候選一棵好樹,再以低於其「真實價值」的價格買入即可。但這與「低買高賣」此類投資名言一樣,知易行難,說了等於沒說。因為公司的「真實價值」基本不可能準確估計,而且亦時刻在變動,作為一般散戶大多沒此能力判斷。

      刪除
    9. 我想你是誤會了,一直都是以 real return 作基礎。我一直都以為,在投資上不用真實回報來計算是沒有意思的。之不過,在我來看,股息同銀行利息同樣是受通漲的影響,那就不用特意提出來說。再說外匯,其實 "本地貨幣" 一樣有匯率的變動,所以我才說,本地貨幣跟其他貨幣在這一個問題上沒有分別。

      關於你提到的第二點,價格當然是飄忽不定,這是由市場所給予,今天可以是 $13,明天是$14,昨天是$10...... 但以流星兄的例子,樹的價格是 $12,價值是 $10。果的價值是 $1。那樹+果的價值就是 $11。投資者所持有的價值由原來的 $10 增加至 $11。這是確定的。那投資者所持有的資產並沒有減少到,反而是多了。因為他一開始是用 $12買了 $10 的資產。

      知易行難是一定的,現實中也不可能有例子中般準確的數字,不然也不會那麼多人,花那麼多的心機去鑽研判斷價值的方法。要是容易的話,個個都發達了。也不是說了等於沒說,要視乎對象是甚麼人。對有一定財務知識的人,如流星兄你來說,當然是一笑置之,但對一點概念也沒有的人來說,知道這一點還是很重要。例如,我說阿媽係女人。無錯,對大部份人來說,說了等於沒說,但對於一個嬰孩來說,這卻是很重要的基本知識。

      刪除
    10. 流星完全同意如果以real return為基礎來算,Ricky的觀點是對的,即使是本地貨幣的存款,買入價和賣出價都有機會產生差異,這點我們沒有分歧。至於一開始是否以real return為基礎來討論,流星也已於早前的討論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此不再重複。

      我們討論中多次提到以「賣樹+果實-買樹」來算資產有否增長,所以流星假設Ricky是同意這算法。如此「買樹」的價格就會是$12而不是$10,因為這是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一開始資產是$12),而從$10開始算則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 (從公司角度來看,結果實當然能提升資產,流星在早前的討論中也有提及,在此點上我們也沒有分歧)。

      最後同意Ricky所說,有關價值的知識並非是說了等於沒說,是流星措詞不當,該打! 哈哈!

      刪除
    11. 這其實也就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又是觀點與角度了~)。不用是投資者/公司的角度,單是投資者的角度不同,或採用的會計手法不同,也可以影響當中的計算方法。首先,我們知道的是投資者用 $12 買 $10 的資產。價格無錯是 $12,但資產卻是 $10。多出來的 $2 是一種溢價。1)極保守的會計方法,不會把這溢價當成資產,而是立即將 $2 的溢價扣除,只用 $10 資產值入帳; 2)另外的方法是將 $10資產加 $2 溢價入帳,之後再慢慢將 $2 逐年進行減值。這兩種方法在會計上也是可以。但無論是哪種計法,之後果實生出來的時候,資產還是有增長到。1) 10+1,2) 12(減值前)+1 (這類的減值其實是不重要的,減值至 11,就是 11+1) 重點是1)2)兩者都有 +1 的存在,而這 +1 不是從資產扣減而來,不是將資產搬到盈利上,而是在資產上生成的。

      刪除
    12. "賣樹+果實-買樹" 是項目計算的回報是正確的。但我想,討論的重點在於資產的增長,而在例子中,+1 (資產增長)確實存在的。賣樹買樹中間的差異,無錯,是會影響到回報,甚至抵消果實的收益。但 +1 是一個事實。

      我的想法是,若要說是食老本,那應該是不斷的只有減數,如 10-1-1-1-1..... 直至0,當中不存在任何的加數。但因股息的來源是來自那 "+1",那就不是食老本了。當然,如一開始所說,還有如何知道加幾多,最後值幾錢,如何確定有得加...... 等等的問題。但在基本概念上,重點是在於明白當中有 "加" 的存在。這已經不代表了,不是一直的減.

      刪除
    13. (1) 流星認同+1的確存在,也會令公司資產增加,這點我們沒分歧

      (2) 流星只在意自己的資產有否增加,這也是計算回報所告訴我們的事。至於公司資產有否+1,這只是其中一個影響流星的資產會否增加的因素,而並不是全部的因素,也不會直接導致流星的資產也+1。還是以$12那例子來說,流星本來有$12現金的資產,但最後資產變成只有$11,這樣雖然公司的資產是+1,但實際上流星的資產的確減少了($12->$11),而派不派股息在這當中沒有任何影響(因為公式中果實會與賣出價抵消)。

      以上所說,是基於「投資者的資產沒有上升」的情況來說,這情況不一定會出現,但相信很多人也曾遇過,即使是長抱優質股也不見得能避免。

      (3) 不太明白為何會有「10-1-1-1-1..... 直至0」的現象出現,流星在之前的討論有提到如果出現「投資者的資產沒有上升」的情況,即使是收了股息也等於是「吃老本」,這是「如果」的情況,不能引申為收股息「一定」等於吃老本 (除非是買中了沒盈利,每年只賣資產的公司)

      最後流星想說一下感受: 這次與Ricky的討論流星覺得很舒服,也令流星了解更多其他人的想法,在亥先謝謝Ricky。我們不需要一定達致同識,學Ricky話齋有些事的確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哈哈。

      刪除
    14. 關於 2),就真係角度問題。你也可以看成是,那 $2 是一開始就已經沒有了。也就是上一個留言,會計手法不同所致的不同資產值。再重複一次,保守會計手法,那 $2 溢價不當作資產,直接扣除。也就是說,在買入的一刻,profit & loss 是 -$2,balance sheet 現金 -$12,資產 +$10。整個淨值是 $10,而不是$12。換個角度,用第二種的會計手法,將溢價當為一種資產,類似 goodwill保留。P&L 不變,BS 現金 -$12,資產有,樹 $10 同溢價$2。整個淨值是 $12。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單是買入的一刻,用不同的手法和角度已經有所分別。可以說是搬龍門,但係哪個龍門位置才是絕對正確呢?手法1正確? 還是2正確? 又是觀點角度問題。

      用第一種角度來看,之後因資產成長 +1。profit +1,BS資產也是 +1。淨值就是 $11。可以說成是,一開頭蝕了,之後賺番 $1。若沒有這 +1,那就是蝕 $2。用第二種角度,資產成長 +1。Profit +1,BS 資產也是 +1。淨值(沒有對溢價減值的情況下)其實就是 $13。其實流星兄的資產其實沒有減少到,而且還多了 $1。不過個人對這種會計手法不太贊同,但現實上這是認可的。但重點是兩者都存在 +1。

      "10-1-1-1-1..... 直至0" 只是指我對食老本在數字上的翻譯。我的意思是因股息(指從日常營運盈利而來的那種)是如前所說存在加,所以就跟食老本只有減的是有所不同。

      討論了太多,也不知道自己都有些混亂了。不知道重點在哪。

      還是回到最初,以上種種,其實我的意思都是在回應流星兄最初的說法,"如果現金流只是從資產中「提取」出來(即提出來後資產會相應下降,例如收股息),那麼這與吃老本其實沒分別,除非你的資產能保證會不斷增長。"。但我認為雖則現金流是從資產中提取出來,但那也是從 (10+1) 中提取,而不是從 (10) 裡面提取。因為有 + 的存在,所以跟吃老本還是有很大的分別。

      刪除
    15. 流星老弟,呢班人根本連自己身家有冇多到都唔識計,亦唔願去計,寧願自創一套方法來自我安慰,咁你又何苦要浪費自己口水呢?

      你塞錢入人地袋人地又唔領情,倒不如寫少2篇,將時間放在研究,睇下點樣透過股市從呢班人身上賺錢好過啦.

      70後老股民上

      刪除
    16. 股民兄,唔洗咁勞氣的。大家都係吹下水,分享下自己的意見姐。觀點與角度個個人都唔同。個個意見唔同就唔講野的話,你又點知人地諗咩野,唔知人地咁樣諗,你又點研究係人地身上賺錢呢。

      刪除
  5. 其實係咪唔應該用主動同被動去區分?

    我睇過本書, 作者引用Harvard MBA教導, 課上用 linear income (eg: 打工收入)同investment income (eg: 買樓收租) 去分別.

    回覆刪除
    回覆
    1. reference: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gLEqXqZyW00C&pg=PA4&lpg=PA4&dq=linear+income+and+investment+income&source=bl&ots=VrWsQQCBd2&sig=JbPqP8ve-rQeXIoZIzmyrmdMyHk&hl=zh-TW&sa=X&ved=0ahUKEwi32q-3kpTKAhVGl5QKHRB0CSkQ6AEIODAE#v=onepage&q=linear%20income%20and%20investment%20income&f=false

      刪除
    2. 我認為點樣去分,個個人都有所不同。

      雖然未睇本書,但說到 investment income,我就想到不少人說教育是一種投資。如果教育等於投資,以教育學位取得工作而來的工作收入,是否就等於一種投資而來的收入呢?投資的是自己,把自己化身為機器,透過營運這部機器(自己)產出一種收入,那也符合投資收入的意思。

      刪除
  6. 哈哈!你也來趁這趟渾水。
    這篇討論寫得很好。
    人是主觀的動物,越有自信的人,越難改變自己的觀點,越難接受其他人的看法,很容易便會落入二元對立的情況。
    要(自己)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別人的想法,並不容易。
    我也是主觀的,主動還是被動,在乎對自己的影響,由自己界定好了。
    稅局的定義,按它的說法去交稅便是了。
    溝通上可能會產生一點點誤會,也是我們日常會面對的問題,知道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便是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只是看到這麼多的討論之後,想到的看法而已。

      況且有時抽下水也不錯噢,呵呵。

      我覺得溝通上有誤會是很正常的,始終文字不能完全地傳達想表達的意思。說了解了也不一定是真的了解。很多事都是自己主觀的看法,別人的只是參考。

      刪除
  7. 模棱兩可、隨心所欲的定義很容易造成自相矛盾。
    例如有blog友認為是否被動收入應以付出勞力的多少來界定「被動」的程度,那是站不住腳的。否則,如果一個地方從不發生火災或類似意外,那麼這個地方的消防員的收入豈不變成「被動收入」;又或者打一份可以偷賴的工,而老闆又唔炒,那麼豈不是工作收入也是「被動收入」?如此一來還有什麼收入不是「被動收入」呢?
    故此清晰的定義是需要的,而且不能以付出勞力這種講乜都得的立場來定義,應從收入的性質來定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如剛才回覆魔術師的留言當中說到,用 "被動收入" 這詞可能只是取其意思,讓大家容易明白。如果下下都要長篇大論的話,那就不會有太多的人有興趣。像簡單的,如文中所言,單是如 "工作收入",也可以爭辯一大輪,甚麼是工作呢?付出勞力的就是工作?(那池兄所舉的例子是工作嗎?)有老闆是工作?(那自僱的點計?)等等等等。

      刪除
  8. 天天去買六合彩,天天去馬會收錢算是工作?好像有點断章取義,我相信99%市民不認同!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只是極端的例子,但現實中也有不少人就是靠賭博搵食,收入就是從馬會來。那這些人的算不算是以賭博為工作維生呢?!(你可以參考一下池兄的博客,如何靠賭馬在馬會贏錢) 所以我才在文中說,這個問題本來就很主觀。你可能認為靠賭博上贏的錢不是工作,但我卻認為賭博上贏錢也可以是一種工作。專業的撲克手也是靠撲克賺錢,那玩撲克是不是他們的工作?

      最後,這只是我的亂說一通,絕對沒有從其他文章摘錄。哪能說是齗章取義,不認同的,最多就只能說是胡說八道,一派胡言,呵呵。

      刪除
  9. 池某個留言「被消失」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池兄,稍安無躁。你的留言只是太精彩,被 google 自己抽起來閱讀。我已經在 google 處搶番來,供大家分享。

      刪除
  10. 我的定義:我死了我的子孫也有收入的資產叫被動收入,佢唔去打簿收租等如唔肯將開嗰口食飯!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這個定義相當有趣,簡單又直接。

      刪除
  11. 其實只出資金/資產,而不需出勞力/腦力取得之回報就是被動收入. 天天去買六合彩,天天去馬會收錢,你只是出錢買張票,你没有付出你的勞力/腦力给馬會而取得之金錢,這就是被動收入.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肯定出錢買資產就沒有用 "腦力同勞力"?那分析要買哪種資產的思考,算不算是腦力呢?如文中所說,"去買" 這個動作,本身已經涉及一定的 "腦力"(有要去買的思想/畫號碼/為何選擇電腦票而不是自己揀號嗎,這些都是一些需要腦力的思考)及"勞力"(行去買/甚至打電話去買)。照你所說的,買六合彩贏錢確實不是被動收入喔。

      當然買六合彩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意思是相通的,就是,你如何在 "腦力和勞力"上劃界,就成了你如何界定被動收入和主動收入的準則。在你的情況,你就將"行去買六合彩"等行為不等作是腦力和勞力,所以就是被動收入。

      刪除
    2. 你用勞力/腦力去分析買那資產的思考,那些勞力/腦力基本上都是自己付给自已的; 我説你只是出資金/資產,而没有用勞力/腦力付给‘给回報比你’那些公司/資産,而可得到之回報就是被動收入.

      刪除
    3. 那就要再重提本文的重點了,你是如何介定 "有没有用勞力/腦力付给‘给回報比你’那些公司/資産"呢? 買股出席股東大會,為公司投票選出新主席,算不算?買樓收租,為層樓維修,算不算?如果算的話,那就不是被動收入了。如果不算的話,又為何不算呢?這些都是付給資產/公司的勞力/腦力。

      刪除
    4. 就算買股出席股東會,選新主席,小股東始终设有參舆公司運作而可得到回報; 買樓收租,需维修,但層樓是你的,你付出之勞力其實都是付给自已的,租金其實是租客付出; 重點是你付出之勞/腦力是付给比回報你的公司/資產,而得到的回靸,算是被動收入. 相信大部份市民都不會認同一個人(已退休人除外)天天只是買股收息(對人説有出席股東會); 買樓収租,而没有其他正職,就等同是一份工作!

      刪除
    5. 這就不對了,照你的意思,所有的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都是被動收入,因為他們都沒有參興到公司的運作?再引伸下去,巴菲特投資其他公司,如 IBM 等的收益也是被動收入,理由只是因為他沒有參與到公司的運作?這好像不太合邏輯吧。

      以買股為例,股東會選主席,委託人去管理一間公司,其實投資者的工作之一(雖然大部份人都不會去做,但不做不代表不存在)。再按你買樓收租的邏輯來去想,收租其實也是生意的一種,出售一個物業在一定時間內的使用權,這跟販賣商品是沒有分別的,租金是買家(租客)付出的價格來買這使用權。難道所有的生意收入都是被動收入?這也好像說不通吧。

      最後,為何基金經理為其他人投資是一份工作,而自己替自己投資就變成不是一份工作呢?為何物管是一份工作,而幫自己打理物業卻又不是一份工作呢?

      刪除
    6. 説買股出席股東會是有付出,這點就算正確,但不出席股東會同樣可得回報; 我想指出主動收入是你必需付出才可一定有回報的; 被動収入是這收入你不一定付出是可以有回報,這回報只要是可以不用付出而有回報就是被動収入.

      刪除
    7. 這正是文中所說的意思呢。如何界定付出是看個人的觀點,如匿名兄你會說,付出是要給與公司/資產才算是付出。但我會把付出的定義更嚴格,把自己的付出也計算在內。

      刪除
  12. 我認為就算有被動收入都好,都唔應該摺係屋企乜都唔做/成日走去玩
    因為被動收入背後係有大量人工作緊,如果冇佢地做野,靠乜被動收入
    所以有被動收入之後,應該去放更多時間去服務社會

    如果講點定義被動收入呢, 我覺得係如果有人入咗深山大窿/醫院/死咗,但每年戶口都有錢流入嘅就算係, 流入得愈耐就算羸(入深山大窿前買資產就唔算, 入深山大窿後仲有錢流入就算)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這個意義不錯。將被動收入以時間去劃分,在主動(買入等動作)以後的,不用再主動的,當然是被動收入。

      刪除
    2. 我另一篇留言俾google 食咗,嗚嗚...

      刪除
    3. 報告,已經在深海成功將你的留言打撈起上來。

      刪除
  13. 立場和觀點不同, 所以再不停討論真的是沒完沒了. 我只能說, 我腦海中的想法, 是股息收入跟物業收租, 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收入. 不想再解釋什麼, 懶得再寫.

    我的看法應該跟流星兄最接近. (我是指我們二人對股息的看法, 基本上一樣.) 所以他舉的例子和討論我一看便基本上完全同意.

    池兄說得有理, passive income不可能用'勞動力的多少'去衡量, passive income應該是看收入的性質.

    可能本身係數學人, 對定義或邏輯看得比較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咁多個討論大部份都著緊「如果某日某日賣出,咁賣出價再加中途股息如之後又點點」
      繼而得出initial principle +dividend >final principle 等於羸
      其實都係假設某投資者最後會折現所有資產

      我諗起某啲被停牌嘅上市公司, 佢自停牌後每年都運作緊,每年都係賺錢同派股息,但係就冇報價,冇交易. 咁嘅情況下,我諗就會變咗「真正被動收入」,因為冇市價

      然後我又覺得市價同公司資產係冇必然關係,要認真去數個人資產,差唔多要張持股公司所有資產接比例計一次先準(雖然未必有人咁做) 一個公司嘅股票可以賣每股$1, 但背後擁有 $10 現金. 可能會話$1 係反映某人股票投資portfolio嘅價值, 但如果公司每年派返多餘現金呢? 咁我就諗唔通啦

      另外我認為如果股息收入要除淨的話, 其實物業收租都應該要除淨,因為樓舊咗,地皮年期少咗,理論上價值都應該減少.(只不過係市場普遍唔睇呢啲, 仍然鍾意高價買入, 故造成收租後樓價不變/賺租賺價嘅「事實/假象」

      刪除
    2. Joseph兄,流星也明白可能是沒完沒了,也可能與Ricky討論一番後雙方也未能說服對方。但流星認為Ricky本身是有邏輯及理性之人(並非那種不斷搬龍門或已有既定立場之人),故相信大家的討論是會有價值的,希望Ricky亦不會介意流星太長氣吧(笑)。

      刪除
    3. 傾傾下呢個話題都幾有趣,又可以知道其他人的諗法,又可以令自己思考多一點。

      刪除
  14. 以Ricky 的看法,似乎是將股票、樓、黃金、存款、和樹都看成是同樣的本質,都是「貨幣」,他們之間的買賣價就是「滙率」。持有股票,利息是股息;持有樓,利息就是租金;持有樹,利息就是果實...各種「貨幣」的相對價格和「利率」會有升跌,例如說樹長不出果實,那就是說「樹貨幣」的利率=0,相對價格會下跌;但銀行存款不派息的風險低,利率相對來說會較穩定,故相對價格亦會較平穩。
    我的理解對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錯,我的看法就是這樣。

      但我想補充一點,利息/果實固然是影響到價格的因素,不過這也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不是影響價值的全部。事實是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當中的價值。打個比喻,牙香樹的產出的果實價值 (利息) 雖然沒有蘋果樹那麼高,但牙香樹可以變成沉香,所以它的價值就比蘋果樹要高得多。

      刪除
  15. 看到討論得咁高興,我又加把口,再多一個看法,觀點與角度,人人都不同。

    我認為股息是被動收入,銀行利息卻不是,理由重點在扣除通脹後的實質回報(Real return):

    按過往統計,股市長線跑贏通脹,理論上買大市ETF(例如盈富基金)也可長線跑贏通脹,股息水漲船高,不但不是食老本,而且長食長有,越食越和味(當然未來也說不定會跑輸通脹,甚至血本無歸,不過銀行也可倒閉,極端點則國家也可滅亡,一樣不能保證);

    反而銀行利息加本金基本上是會跑輸通脹,食利息等於食老本(其實連食老本也食不足),以購買力計的本金越來越少,我覺得連「收入」也算不上,更別說是被動收入。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只要是理性討論,通常大家都會高興,因為彼此都「有錢袋落袋」 (笑)。

      如果以Real Return計,流星同意「存款利息」的確連「收入」都算不上,因為絕大部份時間銀行利息都追不上通脹。但針對「股息」流星仍然維持原有看法,盈富基金的風險的確比單一公司低,但仍要看買入及賣出時間是否拿捏得好,盈富基金長線可跑贏通脹,不代表在任何時點買入均可跑贏通脹。

      而事實上,買入盈富要跑輸通脹一點也不難發生,並不需要太極端的例子 (例如在非通縮的環境下,盈富基金負回報的年份就已是跑輸)。這與早前在Nominal Return的基礎上看存款完全不一樣,因為銀行存款在任何時點存入或提取,本金也不會變,極端例子如銀行倒閉除外。

      刪除
    2. 如果只看一、兩年時間,盈富基金負回報或跑輸通脹並不奇怪,巴菲特也非年年賺錢或跑贏大市,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統計的效果便會顯現,不是說不會跑輸,而是跑輸的機會會越來越小。

      就算假設買入後長揸不放,買入時機也是重要的,因為影響到同樣的本金是否可以買到更多的資產(基金單位),也影響了起始的股息。但是當這個起始點設定了,以後便看股息的升跌,大市股息當然有下跌的年份,只是上升的年份要多得多,長線計便會可以跑贏通脹。

      對這個題目我是假設盈富基金買入後長揸不放的(雖然我自己投資不是買入後長揸不放,只不鼓吹),賣出價(或市場價)也就沒有意義,亦不存在有賣出時機的問題。如果派息一直在上升中,那麼價值(不是價格)也應該是在上升中的。

      在設定買入的起始點後,便只看大市「派息」是否仍能跑贏通脹了。

      流星兄重視在短期定輸贏,而我是看能否有長期的現金收入並維持購買力。

      刪除
    3. 自由兄,流星最怕人提出「無限補時」大法,因為此法把「賣樹+果實-買樹」中「賣樹」這變數人為消去不計,「買樹」這項也有人認為已是過去也不用考慮,正確的回報也就永遠計不出來。(正確回報的計算公式是公認的,當然喜歡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算法,這是各人的自由)

      自由兄看來是支持單看「果實」來算回報,這樣大家的基礎不同,討論下去也沒太大意義,不過流星仍是尊重自由兄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可和而不同。

      刪除
    4. 我看到的題目是在討論「被動收入」,買入盈富基金後長揸不放,只計收取的股息,正是要符合「被動」的意思,而流星兄則是在計算「回報」,自然又是雞同鴨講,大家都在自說自話了。

      我當然也是尊重流星兄的看法的,只是再提出一個不同的看法讓大家思考而已。

      刪除
    5. 如果買入後公司停牌冇得交易,但公司又冇執笠. 想賣樹都冇得賣, 又冇賣樹市價. 咁計算回報會變得非常有趣(笑)

      刪除
  16. 好一個90後Ricky 單挑群雄,看來那些說現今的年青人是廢青,如果有看這個Blog,相信會有些改觀及汗顏.繼續加油.(自己友):)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只係未睇到我廢的一面姐,嘻嘻 :p

      刪除
  17. Hello Ricky, 同意很多被動收入一開始都是要去做setup的,有別於自動留給下一代的遺產。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