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股票,我細細個就開始買了(八)

很久沒有寫這個系列,上回講到哪裡呢?

對了,上回講到,我初入股海就靠買入中海油賺到了一些錢。

之後的半年裡,我又在股市裡小玩小鬧,以中海油為主,繼續炒炒賣賣了幾隻藍籌股。由於當時的市況平穩向上發展,即時有時候買入價高了,之後短期帳面上蝕了少許,只要有耐心的等一兩個月,還是會有些賺頭,所以在這半年裡,也是賺多過蝕。

一進股海的頭一炮就賺錢,加上半年來賺錢多過蝕錢,難免有些意氣風發,人的貪念亦會開始膨脹起來。我觀察到如果在過去的半年投資二三線股的話,所得到利潤會更加多。所以我就開始不再滿足於穩定的藍籌所帶來的少少利潤,轉為於眼在每日升跌幅度更大的二,三線股票。因為我自信憑這半年來的經驗,即使二三線的股票風險大些,危機處處,我也有能力可以從中賺錢,甚至比在藍籌中賺得更多。要是比過去半年賺錢的速度快,用不了幾年就幾百萬身家了!

可是,世界哪是有這種十全十美的事,想的和實在的總會有些出入。正當我發著春秋大夢,想著如何在往後的日子裡在股海裡賺進一把又一把花碌碌的銀紙時,其實已經是慢慢地步入一次失敗的經歷。

記得那時候,從報紙上提到忠旺 (1333),一間剛上市做鋁材的公司。報紙裡說這間公司是專做輕巧耐用的鋁材。這些鋁材能夠廣泛利用在各種工業上,用來建飛機,高鐵,城軌等等,隨著未來國家在這些方面的發展,鋁材料不單會更加廣泛利用,而且需求也只會有增無減,有利專做鋁材的忠旺。當時的價格是六蚊左右,報紙看目標價十蚊。

這時候,我已經不是剛出來那個只聽報紙的黃毛小子了,現在我可是個"專業"投資者,自然不會再只是看看報紙就買股票。開始看看業績,不過也只是皮毛,看過了營業額,純利是每年都有增加就覺得可以了。之後再想到報紙上的那些概念,確實是中國的大方向,就更加堅定了我買入。

剛開始的時候,由六蚊開始少少的買入。初初股價繼續上升,不久就到七元貼近八蚊。中間就越升越買,越買就越有信心,繼續不停的買,到七元的時候就已經差不多已經把資金用盡了。那時,我相信過不了一陣子,股價就可以升到十元了,賺大錢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意想不到的是,從這時開始,股價就不停下跌,由七蚊跌返到六蚊,帳面已經開始蝕錢,但我還以為是短期回套,所以就沒有太放在心上。再之後由六蚊跌至五蚊,開始驚慌失操,不知道應該怎樣做,不停上網也找不到為何股價會不停下跌。到最後,連五蚊也跌穿,我崩潰了,知道春秋大夢暫時是發不成了,於是狠心把所有的股票賣出。只是短短的幾個月間,資金就少了三成,之前的利潤都蝕了,一切又回到原點。

或許,到這裡你以為故事就完了吧!因蝕了這麼多錢,應該已經嚇怕了,識得遠離股海了吧。

我跟你說,沒有,這個故事未完,我也沒有離開股海。這個系列還有一陣子也未完。

這次非單沒有打擊到對投資股市的信心,反而令到我更有信心繼續沉迷股海。因為忠旺在我賣出了之後,受到美國對中國入口鋁材收取懲罰性關稅,一下子忠旺的生意少了很多,股價是繼續每況愈下。即使幾年後的今天,忠旺的股價就也只是兩蚊左右,要是當年不放到現在繼續持有的話,蝕的還要更多。所以當時我反而是覺得,雖然是買入的決定是錯了,但是放出的決定是正確的。我覺得能夠當機立斷的止蝕,無疑是已經從股海中上到了重要的一課,輸了的就當是交學費,下次一定會進步,一定可以把學費賺回來。無理由在"學"到東西後就走,那豈不是白交了"學費"。所以我沒有走,我一定要把輸了的找回來!

就這樣,第一次的失敗,不單沒有讓我離開股海,反而還讓我繼續沉迷。

不過我是否真的從中學到東西呢?我現在回看又覺得未必。

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學歷高職位低

今早一起床在 Facebook 就見朋友分享了以下一篇新聞:



高學歷低社會經驗或使青少年易想不開而輕生。

過去3年本港整體自殺率下跌8個百分點,但同期15至24歲年輕人自殺率卻大升近19個百分點,2012年平均每星期就有一至兩名青少年自殺;學者認為現今青少年多接受高等教育,但卻要當基層工作,放不下身段.............................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679bfa6e-da05-4aa9-9f31-1d5ed98167db-219395?ref=facebook

朋友說:

其實好多大學生已經放下身段搵d根本唔適合自己既工,為既都只不過係儲到錢買層樓,安居樂業。但d學者永遠都唔會諗份人工合唔合理,同現實係咪脫左節,但就不斷叫人放下身段。如果係咁其實無乜必要推最低工資,既然學歷高既工都係得低人工,純勞力既工又點逗份好d既人工?再者,做得老板唔代表佢能力真係高,多數都只係你生得早,果陣多機會可以由低做起。宜家最大既問題係當d人付出左腦力同勞力,最後得唔到應得既回報,你叫人點唔壓力大,點唔死?

之後,我就留言了: 

會唔會係香港本來就唔需要咁多高學歷的人,只不過供應多了,那大學生自然無咁吃香,多出來的就要做"唔適合自己的工"。其實又無話放唔放低身段,大學畢業就以為自己係天之驕子,自視過人,那唔洗講一定死。唔通諗住一出身就做經理? 凡事梗係要由低做起,正所謂是能屈能伸。面子也不值錢,放下身段又有咩所謂。多少人可以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又合適的工,老一輩都唔係個個做到老闆,有大部份都係咁捱。至於話高學歷揾唔到高人工,勞力既就都搵唔到,咁又未必。正如現在的建築工人分分鐘搵得多過醫生。

你睇老闆好,老闆睇你好。老一代經過的都唔少,香港暴動,八十年代前途回題,貪污等等,對比起來我們現在的問題真係芝麻小事,佢地睇呢一代幸褔又和平。佢地有能力做到老闆,自有他們的能耐,也沒有人說做老闆要能力高,劉備一樣係能力值平庸,武力唔夠關羽,智力唔夠諸葛,但佢一樣做到老闆。老實說,一個老闆如果下下要請個能力比佢低既人,咁又點解要請人呢?! 況且現在機會處處,比上一代,我們這一代資訊發達,可以利用整個網絡世界,接觸更多的機會,香港又得天獨厚可以隨時走入內地十三億的市場,機會根本是通街都係。 之不過,好似港機工程現在不知幾咁需要請飛機維條員,但有幾多後生仔嫌遠,嫌做學師,嫌是戶外工作,而唔去做。抱著咁既心態,咁機會幾多都係死。

其實我在留言時,一直都想以李生來做例子。李生現在貴為香港首富,地產霸權,不少香港人痛恨的代表。但他的成功絕對是和他的努力不無關係,說到放下身段,他當年一樣要在茶樓裡做卙茶遞水。論勤力,當年做廠的時候,每日做十六七個鐘,每日早早起床,這份耐力已經亦勝過當今不少後生仔。論面對逆境,當年他初來香港,老父染病去世,只剩他一個,身無分文,他也是這樣捱過去了,相信香港這些後生仔未有去到這麼差的地步吧。不過最後知道朋友不太喜歡李生所以就沒有說出來了,無謂令到朋友反感。

不過我以上所說,有可能也只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到我畢業的時候,遇到他們所說的困難時,我的看法又有可能轉變了。風物長宜放眼量,每當我在空空其談的時候,老媽子總會說出這句。所以留此文章,且看將來會是怎樣。將來回頭看這篇時,定有一番滋味,是會覺得在大放厥詞,還是有同樣的看法,這想想已經覺得有趣。

只是正如很久前的一篇文所說 要自殺也輪不到你!自殺始終是不應該的,因為在香港就算再差,也差不過那些人。人家再苦也是好好地為生存而奮鬥,我們實在不應為這些小事而輕生。

大家一起加油!!

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一千億美元

早前在長和系業績會上,李生說到現在全球的投資機會有很多,他說:

"你畀我1,000億美元,真係好短時間可以去投資"

在聽完這番話之後,我的腦海裡首先是把這一千億美元轉化為數字,但原來這也已經有一點困難,因為實在是太多個零了! $ 100,000,000,000,再轉做港元 HKD $ 780,000,000,000。在經過一輪數零後,我在想如果有這十一個零的話,要怎樣去投資,在短時間內我有沒有本事可以像李生般,完完全全把這筆錢拿來投資呢?

把錢拿來買更多的單位?一個單位二百萬港元計,我一共可以買到三十九萬個單位。只是一時之間,哪裡可以找到這麼多的單位讓我買呢?為了讓大家更加俱體清楚三十九萬個單位是甚麼概念,英國一年的建樓量也不過是十五萬間左右,亦即是說,我要把把整個英國未來兩三年的新供應全都買下來。現實上這顯然是不可能,因為總有其他人也要買樓,而且我也不可能全英國走來走去。要用這筆錢全數買入三十九萬個單位,最起碼也要用上幾年的時間。同時間買入了的單位會再產出現金,可以用來買入更多的單位,靠買單位的話基本上是花不完這筆錢。同時間,我亦要找人來管理這些遍佈全英國的單位,目前個人力量是不可能做到。

或許,有了這麼多錢,我不應該再把自己局限在買入這些小單位,那麼沒有志氣。應該想大一點,做個大發展商,買入地皮自己建樓,真真正正找大錢。但一開始這樣想,問題又來了去哪裡買地?如何投標?做標書?有甚麼手續?。。。。。。 想到這裡,我才發現這些事自己是一概不通,連第一步找甚麼人幫忙也不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一個團隊去做這樣的事。要做發展商先要花一些時間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外,還要組建地產團隊。短時間內又是花不了這筆錢。

想到這裡,既要組建團隊,那我可不可以收賺別人的團隊呢?例如在股票市場上收購已經成功的企業呢?錢的話是沒有問題的,我有七千八百億,香港著名的地產商市值也不過是二千四百億左右,即使收購了我還是有五千多億可以在之後來買地皮,成為世界級的地產商,哈哈哈哈。之不過,好事多磨,問題又來了,如何收購呢?我想不會總不會像現在散戶買股票般,幾萬元幾萬元去買,即使是幾百萬幾百萬去買,要買到成為這些巨型企業的大股東,也是不知要買到何年何月何日。收購別的公司是要跟銀行談嗎?現在還是沒有這方面的聯繫,這方面我也是一無所知。結果還是花不了這筆錢。

到最後,經過一番思考,我發現原來即使有了一千億,我也沒有能力去像李生般,在短時間內好好運用這筆資金,正是得物無所用。因為我懂的,識的,知的,都實在太少了。以目前的能力,最多最多最多就只可以管理到數千萬的資金。太多就已經超出我的能力圈,得物無所用。

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不只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財富,也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及知識去把已有的財富去好好利用;相反窮人越貧則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去利用財富。所以就要好好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讓自己的能力增加,那樣才可以有能力控制更多的財富,不然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控制不到。

不知各位又可不可以迅速把一千億好好的利用呢?

大家一起加油!!增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可以管理更多的財富。

----------------------------------------------

想到這又令我想起了聖經裡馬太褔音裡的一個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個地主要到外國去,他把三個僕人叫過來,要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管理,於是他按著各人的才能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兩,一個給了二千兩,一個給了一千兩,之後他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僕人,馬上拿了銀子去做買賣,另外又賺了五千兩;那領二千兩的僕人,也照樣另外賺了二千兩;但那領一千的僕人卻把地挖開,把主人的銀子埋在地底下。

過了許久,這些僕人的主人來了,要審視他們管理的成果。那領五千兩銀子的僕人,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兩來,說:主人阿,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兩。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做得很好,我把更多事交給你管理,你可以進來和我一同快樂。那領二千兩的也來說:主人阿,你交給我二千兩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兩。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做得很好,我把更多事交給你管理,你可以進來和我一同快樂。那領一千兩的僕人也來說:主人阿,我知道你是個很嚴厲的人,沒有撒種的地方你要收割,沒有散播的地方要收聚,我就害怕會因為虧損而受到責罰,所以把你的一千兩銀子埋藏在地底。請看!你原來的銀子原封不動地在這裡。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沒有撒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播的地方要收聚,就至少應該把我的銀子放在銀行生利息,等到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把他這一千兩銀子奪過來,給那有一萬兩的僕人。最後耶穌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B計劃,是我錯了

在樓4交樓之後,我訂下了兩個計劃:

A計劃:
一邊裝修,一邊申請 HMO牌照,當單位要租給三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便要申請這種牌照。這計劃的好處是既可以把握時間,兩樣東西一起做,可以一次過把所有的工程完成。預算要花兩個多月的時間,只是由於是要申請HMO,需要更高的防火規格,所以預算要一萬鎊左右。之後就把單位放租,可以以大約 £1400 ~ £1500 放租。

B計劃:
先作基本的裝修,然後把整個單位先放出市場。好處是需要的時間比較少,兩三個星期便可以完成,需要的資金亦較少,最多不過五千鎊。壞處是由於沒有HMO,租客的類型大幅減少,只可以租給家庭客。

考慮了兩個計劃之後,我選擇了B計劃。

之所以選擇計劃B,除了剛才提過計劃B的好處外,還有一個其實是個人的喜好問題。因為我知道要把單位的防火規格提昇到HMO,單位的內部就必需要貼滿各色各樣的防火告示,這樣必定會破壞整個單位的感觀。特別是我花了這麼多心機去令單位充滿一間屋應有的溫暖感覺後,我可不想整間屋充滿著冷冰冰的告示,做到家不成家的感覺。

以下是其中一些需要的告示,看著就已經令人討厭。

單位內每對門都要貼上"防火門,請關上"

走廊要貼上"走火通道,勿阻塞"

大門要貼上"逃生門"

每間房要貼上火警時的應急告示及逃生路線


我知道的,選擇B計劃是比A計劃有更大的風險,而且回報也有可能較小。理性應該是選A計劃。只是在那一刻,感性贏了理性。我還是執意選擇了B計劃。在裝修後,把整個單位放出市場,不申請HMO。如果租不出的話,那時才再申請HMO,同時把單位其中的兩間房短期租出,以彌補支出。只是這樣做的話,費時失事之餘,又浪費了第三個房幾個月的租金。我當然是希望單位可以成功租出。

於是在裝修完成後,馬上就把單位放出市場,租金為 £ 1250,因為我預料租客的類型減少,為了增加出租的機會,只好把價錢下降一點。學生及專業人仕的查詢是很多,但都要HMO才可以租給他們的。家庭客的查詢反而出奇的平淡,出租了兩個星期才有一家人想把單位租下來。

本應有人想租單位我是很高興的,以為終於可以放下心頭大石。但奈何這家人奇奇怪怪,我在見完他們後,想了很久還是決定不租給他們。首先,這家人原先約了在星期六的早上看樓,但等了一個小時還遲遲不出現,期間打了很多個電話及短訊他們也不回覆。之後的下午卻又特然回覆,希望在當晚再睇樓。這讓不交帶做事方式,已經讓我在睇樓前對他們大打折扣。

之後到睇樓時,那男的一句也不說,全由女的說。幾番試探,原來是因為男的一句英語也不懂。奇怪是女的說男在石油公司工作,工作穩定,不懂英語如何在石油公司工作呢?!之後令人感到奇怪的還有很多,在此不能盡錄。但最讓我覺得奇怪想也想不明白的是他們只是一家三口,為何要租個三房單位呢,難道是夫妻兩人分房訓?!這家人的問題實在是太多,幾番思量,還是決定了不租給他們。

結果,兩個星期的時間,對比起其他樓一放出市場就收到的熱烈反應,這次可謂是天和地比,完全失敗。

事後反省,選擇以家庭客為目標其實是很錯,是沒有仔細思考的結果。只要用心想想都知道家庭客大多有車,所以單位的地點沒有學生來得那麼重要。樓4在地理上的優勢自然是起不了太多的作用。對家庭客來說,要到超市或市中心,駕車是一樣的方便。反正是車行,又不是人行。還有的是,以同樣的租金可以租住市郊,比樓4更大更舒適的洋房,自然他們就不會選樓4,而會選洋房。以此來想,家庭客為主的計劃B一開始其實已經行不通,只是我太過天真及太過樂觀,沒有冷靜去思考,才會造成這個錯誤。

不過既然錯誤已犯,那也是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就立即進行後備方案,

現在兩間房以 £900 租出,先是彌補了現金流的支出,再同時間申請 HMO。只是工程現在是斷斷續續來做,不單只麻煩了很多,要花更多的時間,也浪費了其中一間房間。現在只好希望工程可以早點完成,早日申請到 HMO,到時再把單位租出,真正地放下這心頭大石。

今次的錯誤真要好好引以為戒。

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訪問之後

昨天,一篇關於我在英國買樓收租的訪問在 iMoney 雜誌出街。很高興收到各位網友送來的賀電。在此先要多謝各位網友訪問

這篇訪問無疑是對我目前所做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平時看雜誌就看得多,今次輪到自己看到自己在雜誌上,看的時候感覺真的很奇妙。因為之前也絕對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即便是看了幾回,我還是未太相信我真的上了雜誌。

廿歲仔接受雜誌訪問,我相信這不是太多人試過。接受雜誌的邀請,多多少少是因為我相信這絕對會是人生中一個很特別的經歷,可以為人生再添一筆,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如果放棄了,未來難免會有些後悔。始終這些機會不是常常有,有的話好應好好把握。之不過,正正因為年紀輕輕就有訪問,經歷跟很多人有所不同,有云是少年得意人輕狂,這很容易令人變得自大。所以往後要做的反而是要更加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態,不能為此而驕傲自滿,更不能得意忘形,不要得不償失。

正如R兄最近所講,"擁有第一個一千萬,自己首先要學懂做好的,就是要更加謙卑及收斂。對於身邊朋友至好,相處時更加要內斂,絕不能土豪上身,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否友親會接疏遠離。"

我認為 R兄所說的,亦正正是我要做的事。這不單只是因為我沒有一千萬,所以要更加謙卑,要繼續好好學習外。事實上,也根本沒有理由讓我得意忘形,先不要說旗下的資產大部份都不是我個人的,我只是管理的身份。即便是全部由我擁有,那又如何。不過是區區數百萬,即便是對比R兄及網上其他高手已經差一大截。再對比起巴老李生的財富更加是九牛一毛,他們都未曾為此而炫耀,又幾時輪到我這黃毛小子呢!這篇訪問絕對不是在炫耀甚麼,更多的只是單純分享在英國買樓的心得。

我還想講的是,九十後買到四層樓收租,其實跟本沒有甚麼了不起,也不值得驕傲。

請不要誤會,這句話並不是風涼說話,而是平心而論有感而發。因為走到這裡根本不是因為我特別醒目或者特別努力,只是我幸運。幸運一直以來的路都可以依靠不同的人,知識可以從眾多投資高手的無私分享中學到,到真正投資時也有家人的支持,這不是幸運是甚麼呢。在他們的扶持之下,我才可以做到目前所做的事,所以得到的一切掌聲也應該是屬於他們,而不是我。最要感謝的是嫲嫲和老媽子,多得她們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沒有這兩個女人就不會有今日的我。

當然也要多謝各位網友一直以來的支持,沒有你們一直推動,我是不會有心機寫下去,那雜誌社就不會發現到我,也就絕不會有這篇訪問。最後多謝的是 iMoney 以及記者 Matthew,多謝他們對我這黃毛小子的賞識,給我一個上雜誌的機會。

寫下寫下這篇,好像是在寫得獎感受似的,連我也覺得有點汗顏。希望這篇訪問不會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里程碑,未來可以跟各位分享更多投資上的經歷。

再一次多謝各位。

大家繼續加油!

2014年3月8日星期六

iMoney 雜誌訪問



【跳出港置業系列‧預告四:英國篇】

九十後蘇格蘭置業回報十厘 

香港的前宗主國英國,向來是港人海外置業的熱門地點,一來可用作投資收租,二來香港留學生也有居住需求。不過現時倫敦樓價已較海嘯低位回升逾一成,拖低租金回報率至約4厘,而且英國將於明年4月起向海外投資者徵收資產增值稅,或將影響港人投資意欲。

除了港人熟悉的英格蘭,原來蘇格蘭地區的第三大城市鴨巴甸(Aberdeen),鄰近原油蘊藏量豐富的北海,經濟及樓價升幅穩定。加上市內有著名學府,租賃需求充足。從香港移民到鴨巴甸的九十後青年鄭嘉瑋(Ricky),與家人合資及按揭購入4伙單位收租,每月收租約4萬港元,未扣管理雜費,物業回報率達10厘。鴨巴甸會否成為投資英國的一片新大陸?詳情留意第333期《iMoney Focus》。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史特靈 Stirling

一直都很想到史特靈走走,因為這裡有著蘇格蘭三座著名城堡之一,史特靈城堡。(其餘的兩座是愛丁堡城堡,以及上次去過尼期湖的那座(尼斯湖)),而且這裡還曾上演過多場影響蘇格蘭,甚至整個英國的戰役。在電影"英雄本色"裡,威廉華萊士就是在這裡大敗英格蘭的軍隊,從而令到蘇格蘭繼續至今日依然保有"國家"地位。

第一站,先是來到威廉華萊士的紀念塔。有點可惜的是紀念正在維修,而無緣看到相傳是華萊士用過的寶劍。









由於紀念塔建在城中高點,因此可以飽覧到整座城市。遠處山丘之上的就是史特靈城堡。也就是下一站的景點。



史特靈城堡



由於也是建在城中高點,所以亦可遠眺到周邊的景色。遠處是剛才到過的紀念塔。







城堡除了軍事的作用外,在愛丁堡之前還曾經為蘇格蘭皇室的居住地,所以亦充滿著精緻的浮雕。











城堡內的教堂





精緻的浮雕,只是看著有重古怪的感覺。如果放這些東西在家中,真的是夜晚也不敢隨便亂走,不然很易嚇破膽。真不明白以往的國王為何容許這些東西在自己家出現。





火爐上的王家紋章



看到這幅相,以為只是一幅有浮雕的牆身那就錯了,其實這是天花板。為了拍這幅相,拿著相機抑望天花,慢慢對齊線條,也是對體力的考驗。不過出來的效果不是太理想,或許我應該換個角度來影會比較好。



王宮內,每間房間的天花板都各有特色,是見過的王宮中最特別的,雖然就不是最精緻,因為大多數的只是平面畫上去的。數最精緻的應該是愛丁堡的聖十字架宮,天花及牆壁都不是畫的,而是真正雕出來的立體浮雕。美中不足的是那裡不準拍照。





據說是目前英國保養得最好,最大的中世紀會堂,曾有一國王為慶祝海軍打勝仗而把整首軍艦放到中間,足見會堂之大,





參觀完城堡,繼續到城中其他景點遊覽。

到英國城市要看當地大教堂,這是常識來吧!





極愛的彩繪玻璃








因為教堂要舉行婚禮的關係,所以就把我這個不相關的遊客踼了出來,繼續在城中遊覽。



兩門拿破崙時代的大炮



圖書館,加上威廉華萊士的雕像。



史特靈橋,不過就不是威廉打敗英軍的那條,那條據說還要往上游走,而且已經不存在。這條是之後才建成。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從雪糕廠看公司副業不副業




參觀完雪糕廠之後,我想起了止凡兄幾天前發表的一篇有關卓悅買舖的文章(零售生意的買舖決定)。當中大意是指卓悅買舖的行為有點不務正業,而我在當時也認同止凡兄的這個觀點,並且舉了和黃作為例子來說明,因為市場給予綜合型企業的估值一般不高,所以分散公司的業務會有損股東的利益。

只是在參觀完雪糕廠之後,我對此有新的看法。

如果單單將卓悅的兩項業務,地產和美容分開來計算。那以一億五千多萬來買只有大概3%回報的舖位,當然是會拉低卓悅原股東的回報。假設新的股本全數用來買舖,那舖位的回報只有3%,那新的股本回報就是3%。根據震南兄的計算(卓悅控股配售集資1.6億買鋪),亦即把原來的股本回報從84%拉低到80%。單從數字來說卓悅這次配股買舖好像真的不太好。

不過,這只是把兩項業務完全分開來計算。從雪榚廠的營運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樣東西叫做協同效應。發電的業務幫助了雪糕業務,提供更穩定和更便宜的電力,而且還幫公司省下了不少的資金;雪糕業務則使用了發電業務的電力,兩項業務各取所需。

在卓悅上,因為買舖而可以節省的資金,應該是少之又少,以3%來計算,一年就只有四五百萬左右,真可謂是九牛一毛,所以在資本上的協同真的不大。但卓悅的模式,由於主要就是以平靚正來作招徠旅客的光顧,假如舖位租金上升得太快的話,真的會很容易會因租不起而要搬走。當前香港舖位的租金,特別是旅客匯聚的地方,越來越貴之際,因為租金貴而要搬遷,再要找到價錢合理又有合適人流的舖位將會很難。這次買舖無疑是可以有助未來繼續做生意的長遠持續性。

引用止凡兄文章內施先生所講的說話:"這條街能叫高價,你做的生意租不起的話,證明你的生意不應該在這條街出現。"不過卓悅可不是只有一兩間舖的小公司,而是一個集團。在旅客集中的地方有個長久的據點,雖然說是以犠牲舖位得來的利益,來補貼美容銷售業務。但卻有利於旅客更容易認識到集團的品牌,建立歸屬感。始終美容銷售不是只做一次的生意,最好當然是希望顧客可以不斷幫襯,從而有穩定的生意。而且這樣亦可間接帶動其他店舖的收入。反之如果因為租金高而常常搬來搬去的話,則不會有利於品牌的建立,亦難以令到消費者回頭光顧,因為他們不知道卓悅的店舖搬到哪,就是想幫襯也幫不到。

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可能的協同效應,我想說的是,一間公司開展另一門業務。該業務與本業的協同效應是很難可以難從數字中看得出來,而且也未必可以即時發現。就如雪糕廠的發電業務和本來的雪糕業務也是完全不同,但之後就證明產生了很好的協同效應。所以在這次卓悅買舖上,也不能單從數字說這次買舖對卓悅是好是壞,有沒有真的損害到原股東的利益。如果計及可能的協同效應的話,這次買舖都未必不好。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