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額頭寫住 "我不是教徒",彷彿我總有一種吸引街上傳教士的能力。
在街上行走,時不時都會被傳教士截住宣教。就像上年返香港期間,在香港等巴士,明明身邊也有很多人。但傳教士都會選中我,跟我宣教講一大論耶穌。
話說前幾日,行行下街就又遇到這個情況。
這位傳教士,身旁有個牌寫著 why be honest。一見到我,就一個馬步走上前問我,點解要誠實。
" Have you ever wonder why we have to be honest? "
我諗左一諗,就開始發表我自己的看法。
要誠實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樣做對社會最有利,令到社會的運作成本減少。
如果我們都不誠實,社會的運作成本會大大提高。
我以銀行批出貸款及超市為例。
銀行批出貸款,需要借貸人提供資料,讓銀行去審批。假若借貸人不誠實,銀行的風險增加,需要提高貸款利息來補償這方面的風險。間接就令到商家的成本增加,最後就令到社會生產貨物的成本上升。
近年超市新興自助收銀,又是非常依賴誠實。超市自助收銀,減省了不必要的人力。但若果社會上很多的人都不誠實,買十件只過機九件。面對這樣的損失,超市就需要重新投入人力,重用人手收銀。而這方面的人力,原本在誠實的社會是是不需要的。
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基本上社會上很多的行為,都是需要誠實來減省成本。
我們需要誠實,只是因為這對於社會最為有利,特別是在現在資源緊張,講求效率的時代。大部人誠實才可以確保到社會的運作順利。誠實只是一種文明社會的需要。
聽完我這樣說,這位傳教士呆了一會兒。應該是在想如何回應我吧。
但我就趁佢呆的時候,馬上就說趕時間走人了。
不然,當他再要引經據典的時候,就走不到了。
其實我還想說,依我的觀點來總結,需不需要誠實,那只是人類社會的需要。不論是古代或者現代,都需要誠實來令社會更有效去運作。只是古代的人教育度不高,說誠實背後的道理,他們或者難以明白,花大半天他們又想不到。反而簡單用神說這樣那樣,神說要誠實,就要誠實。這樣反而就來得更有效率,(對,又是效率了!)就像小時候,父母教不要插手指入電插座。說了不要就不要,根本不需要花一大堆時間去解釋背後的原因。反正重要的是結果,令社會上大部份的人誠實。知不知道為何要誠實,根本就不重要。所以若以此點來宣揚宗教,未免是扭曲了誠實存在的實際作用。
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一點是會挑釁到他們。所以還是不說了。
再說,換個角度,誠實的存在價值,只對於社會或者個人需要而言。若不損害到這兩者的利益。在不少的現實例子當中,誠實是會被忽略。
我以一個絕症病人為例。當有人臥病在床,而我們又知他所患的是不治之症時,我們還是會安慰他說,他會很快好起來。但以邏輯來說,這也是說謊,違反了誠實。不會因為出發點是安慰其他人,而令本質改變,說謊就是說謊。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是會這樣做,這樣不誠實。可見,誠實不是絕對必然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相對的誠實,其實已經很不錯。
現代人的誠實標準純粹為過得到自己,不過這個標準是會隨客觀因素而改變的,好似很多人說要罷睇王晶戲,不過當他送出免費首映時,這個標準就改變了。
回覆刪除道德標準其實不嬲都係不停改變,例如,奴隸制在古代是符合道德,服從皇帝也是,但來到現代這些觀念都改變。不停的改變,這也符合適者生存的講法。世界不停改變,標準也要不停改變才能切合世界。大事如此,小事亦然,就是要從不斷的改變中,找尋最合適的一點。
刪除王晶戲未免費時,罷看是最符合他們的利益(得到朋輩間的認同,或者追隨主流的看法,而感覺良好)。王晶戲免費時,有免費戲睇,選擇就也自然不同。
這是從社會整體利益方面的考慮,不過我不認為一般人選擇誠實是基於以上考慮,一般多是由於教育或純粹是人性上對欺騙的憎惡。當然,如你的「不治之症」這例子所言,誠實和欺騙在善惡判斷中其實不那麼分明,當中是有相當大的灰色地帶的。
回覆刪除我反而認為,你提到的教育及 "人性上對欺騙的憎惡" 都已經隱含對利益考慮。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導人對社會有利;對欺騙的憎惡,是因為欺騙會損害利益。如果欺騙不損害利益,就如不治之症的例子,在沒有損害到任何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說因為欺騙,而令整體得益(病人感到安慰)。欺騙反而不會產生憎惡。
刪除想到某間公司任職暑期工,但它只請長工,見工時說了謊而取得工作,是不對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