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星期五

零成本,無限回報

常常聽到一個講法是,把投資資產的成本套現出來,又或者賺到投入的成本。剩下來的就是零成本,往後所賺的就是無限,因此可以安心地去繼續持有資產。

例如,買樓的時候,給了一百萬的按揭。之後樓價升了,加按了一百萬。成本和套現所得互相抵消,變成了所謂的零成本;股票升值了,套現一部份的股票,又或者從收到股息收回了成本。剩下來的股票就是所謂的 "零成本",之後收到的股息或者再套現都是 "無限回報"。

但這個說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以這種心態來投資最多只能夠給自己一個安心,不能真實地改善投資的回報。不是嗎?!

資產變成了所謂的 "零成本",往後無論任何正數回報,都會令到回報變成 "無限"。

舉個例子。

自欺欺人認為收回了成本,資產成了 "零成本"。

資產升值十蚊,回報是無限。
資產升值一蚊,回報是無限。
資產升值一毫,回報是無限。
資產升值一仙,回報也是無限!!

因為回報無論怎樣也是無限。"無限回報" 就是很好,所以繼續安心持有。即使回報只有一仙還會繼續持有。

但如果說持有的 "零成本" 資產,現在的價值是一百蚊。

資產升值十蚊,回報是10%。
資產升值一蚊,回報是1%。
資產升值一毫,回報是 0。1%。
資產升值一仙,回報是 0。01%。

只有 1%,0。1%,甚至0。01%回報的資產,真的還應該繼續持有嗎?

我認為投資的成本已是歷史,成本無論隔了多久還在。今日回收的 "成本",已經不是當初的成本。今日收回的 "成本",是往日投入的成本所種出來的果實才對。任何資產的回報應該是以現今的價值去計算,才能夠衡量值不值得買入資產,持有資產,或者是沾出資產。用往昔的成本去衡量是不理性的。

又例如,用今日的租值除以在幾十年前幾萬蚊買入的樓。回報當然高,每年可以有幾倍的利潤!但這是否代表可用這回報去決定買入今日值幾百萬的同一層樓呢?!道理其實一樣。

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無限回報"。

世界上也不見得有資產是可以不投資任何成本而出現。成本不只是是金錢,亦可以是時間,人力等等,所以也不存在有資產是 "零成本"。

無限回報,零成本,只是自欺欺人,給自己一個安心的說法。




25 則留言:

  1. 個人認為零成本是個人心理戰,跟個人信念有關,正如對我自己用途不大,但對其他人會有很大作用。共勉之。 :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這個理念只是針對個人的心理,讓投資者安心。實際用途其實不大。

      刪除
  2. 说的好,不断往前才最重要

    回覆刪除
  3. 個人認為零成本是降低投資風險之一, [投資股票的第一原則:不要賠錢], 與計算回報率無咩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同意這個說法。

      零成本並沒有降低投資的風險。投資的風險與成本是沒有關係。如果兩者是有關係的話,成本大的項目的風險會降低嗎? 成本少的項目的風險就是大嗎? 可見兩者並沒有關係。

      刪除
    2. 假如投資成本為1.0 買入一支股票, 當該股票上升50% 時, 即是1.5 股票時沽出, 收回成本, 即有1.0 成本+0.5股票;然後當股票下跌50%時再買入, 即係有0.25 股票+1.0股票, 即有1.25股票, 如果再上升50% 時又沽出; 即係0.875 股票+1.0成本, 變相用1.0成本產生0.875 零成本股票, 如果不幸再跌50%, 依然還有0.4375 股票+1.0成本, 不是嗎? 請指教

      投資風險是指個人投資風險

      樂仔

      刪除
    3. 不,這個計法的算法不太正確,成本依然還在所謂"零成本"的股票中。

      1. 首先,當第一次沾出股票的時候:
      收回的"成本" 1,其實是當初投入的 0.66 成本而來。多出的0.33 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盈利。剩下來的 0.5 股票,那是當初 0.33 成本而來,所以這部份應該是 0.33 成本,而不是零成本。往後稱這為 (0.33 成本股票一)。

      2. 之後,股價下跌 50%,再買入 1 股票。
      在這 (0.33 成本的股票一) 價格是 0.25,帳面蝕了0.08。從這一點已經可以看到"零成本"還是會虧蝕。

      3. 再之後,股價又上升了50%,又再沾出 1。這裡可以是 FIFO,或者是 LIFO,視乎你的選擇。我就選擇是 LIFO。同第一點一樣,沾出的 1 只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股票。剩下來的 0.5 是 0.33 成本所產出, (0.33 成本的股票二)。

      最初的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是 0.375 帳面賺0.045,但注意還是比第一點時 0.5 的價格為低。

      4. 又再跌 50%。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為 0.1875,帳面蝕 0.1425。
      (0.33 成本的股票二) 現在為 0.25,帳面蝕0.08。

      如此類推。

      事實就是根本沒有所謂的零成本。以此情況,一開始所賺到的 "零成本" 股票只會不斷虧蝕下去。

      既然零成本不存在,也就沒有影響到投資的風險。


      刪除
    4. 獲利、止蝕、加碼等都是常事,一旦投資組合中有cashflow進出,很多人都不懂得當成是Revenue、Cost of Good Sold去看,將Balance sheet和income statement混淆。一被問到回報率的時候就只懂得 (P1 - P0)/P0。如一年無外部現金流進出,此法還可以(派息會除淨,只屬內部現金流分配),如果中間有資金流入或流就要用Time weighted 去計。
      奈何愈簡單的的說法,就愈能夠sell 到俾layman(騙子就是這樣煉成的),所以我近年都好少寫呢類題目了。

      刪除
    5. 樂仔,

      你都識講最後你有「依然還有0.4375 股票+1.0成本」,那就證明了你的操作回報率是(1.4375-1)/1 = 43.75%,$1成本依然「存在」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內。或者可以說,截至「年度結算」,你以$1成本賺了$0.4375回來。
      當第二個結算年度開始,你最新的成本其實就是$1.4375(因為$0.4375已是retained earnings,算是Asset (Owner's equity) 的一部份。就算你以後「提走」那原先$1,只可以當成是「股東退股」:在「股東退股」這一刻開始,你往後的「經營成本」就是0.4375。

      刪除
    6. 多謝兩位師兄教導 !咁如果話呢個方法可以令我用一份錢儲得更多股票OR 蝕少D股票, 可以咁諗嗎?

      刪除
    7. 這只是計算回報的計法,不會令你儲更多的股票,或者令你蝕少啲股票。

      刪除
  4. 我非常同意。
    關鍵應是取出來的資金是否能帶來更佳的回報。
    如果這些資產仍合理,何必要為收回所謂的成本。
    除非你覺資產太集中,想分散一點吧!

    回覆刪除
  5. 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只係為了零成本而賣出資產,那實在是不太可取的做法。

    回覆刪除
  6. 我們來個換位思考。如果說獲利的股份令剩餘股份變成「零成本」;同樣地,「零成本」的股份豈不是拖低了賣出股份獲利所得的回報?? 為何不索性以當時價格賣出全部股份?

    引用Thinking fast and slow內的心理觀點,「Loss aversion」是人喜歡的思考模式,將股份演繹成「零成本」正好讓自我感覺良好,彷彿立於不敗之地。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醉心兄引用心理學的角度。零成本的說法確實是能給人一份安心,但實際上卻沒有多大的作用。

      刪除
  7. 無風險的無限回報純綷是數字公式所表達出來的答案,對實際投資其實沒有任何幫助;

    以加按物業取回成本為計,就算租唔出收入為零的情況下數字所得出的回報依然會是無限,而實質上無租收就是無租收,即是業主要倒貼。

    講到尾,回報無限的說法是出口術,等同大家開口埋口講世界和平,人與人之間毫無紛爭,或者是國家好,香港好等同類的理想世界而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能夠求個安心,雖然有時候安心都真係好重要,但知道背後的道理也是重要。

      刪除
  8. 付出的成本有時間值,付出$100一年後收回$100及價值$20的股票,回報是20%,不是零成本。

    如果繼續作投資時,說某隻股票(而不是整個投資組合)是零成本只是自我麻醉(輸打贏要?),自欺欺人。

    不過我又同意零成本的思考法,對很多人都會有安心的作用,人並非經常都能理性思考和應對心理壓力的,是好是壞也很難一概而論。

    我自己是用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的概念來計算長期回報率的。(即用這個回報率計算所有的現金流進、流出,最後會得出現在的總值。)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能否認的是零成本思考所帶來的安心,這份安心的確可以讓不少人在負面的時候,繼續去持有資產。

      刪除
  9. 所謂「零成本」的概念,其實是sales and marketing的講法。持此論者一係唔識會計法則,一係識但故意無視會計法則。博主敢言,值得鼓勵。
    我自己就會用「基金計算法」來計算投資回報: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74372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有用「基金單位」價值的概念來計算「回報」,不過那只是因為看得多那些基金回報多少多少,嘗試用相同的方法比較他們一下,滿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用這種方法計算時,每次新投入的資金都會有不同的回報率,而最初始時的資金量相對後期不斷增加投入的資金量,又只是佔很少的一部分,以初始「基金單位」價值到最新組合「基金單位」價值計算的回報率,並不能反映整體資金的回報率,所以我對這方法計算出的回報率,也只是一笑置之。

      用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概念的計算方法當然也不完美,只是我比較滿意的一個計算概念,以一個固定的回報率反映所有投入的資金。

      刪除
    2. 更正早前留言。

      //以初始「基金單位」價值到最新組合「基金單位」價值計算的回報率,並不能反映整體資金的回報率,所以我對這方法計算出的回報率,也只是一笑置之。

      不明白。

      「基金單位」計算法其實即是Modified Dietz Model,此法跟Modified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都有考慮到money factor。若將Modified Dietz方程式的time period縮短,就可以將time weight 也可計算在內。此法能夠成為計算投資回報的「國際標準」之一,總也有些道理,我想不能夠「一笑置之」吧?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ified_Dietz_method

      刪除
    3. 謝謝魔術師介紹Modified Dietz Model作為對money-weighted return的一個替代(alternative)方式,從Wiki看Modified Dietz Model似乎是一個practical method來取代IRR作為計算回報率的一個快速方法,避免了IRR要用耗時的iterative numerical methods。作為一個散戶,我只需要把每次(不定時、不定量)的資金進出放在Excel table,便可以用內置的XIRR function來計算IRR,好像比使用Modified Dietz Model還要簡單一點。

      另外要澄清一下,我對自己以「基金單位」價值計算的回報率一笑置之,只是因為這個方法並不適合反映我的組合回報率,並非有意對以「基金單位」價值計算作出批評,事實上各人情況不同,各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對象,可能基金公司會使用Modified Dietz Model作為他們的基金回報率計算罷。
      (註:一般人看「基金單位」回報率也只是把現在的基金價格和初始 (例如1、3或10年前) 「基金單位」價格比較,以複利率計算便是了。)

      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