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仔提到:
假如投資成本為1.0 買入一支股票, 當該股票上升50% 時, 即是1.5 股票時沽出, 收回成本, 即有1.0 成本+0.5股票;然後當股票下跌50%時再買入, 即係有0.25 股票+1.0股票, 即有1.25股票, 如果再上升50% 時又沽出; 即係0.875 股票+1.0成本, 變相用1.0成本產生0.875 零成本股票, 如果不幸再跌50%, 依然還有0.4375 股票+1.0成本, 不是嗎?
我的想法是,當中的股票依然是有成本的存在。以樂仔的例子,我的計法會是這樣的:
- 當第一次沾出股票的時候: 收回的"成本" 1,其實是當初投入的 0.66 成本而來。多出的0.33 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盈利。剩下來的 0.5 股票,那是當初 0.33 成本而來,所以這部份應該是 0.33 成本,而不是零成本。往後稱這為 (0.33 成本股票一)。
- 股價下跌 50%,再買入 1 股票。 在這 (0.33 成本的股票一) 價格是 0.25,帳面蝕了0.08。從這一點已經可以看到"零成本"還是會虧蝕。
- 股價又上升了50%,又再沾出 1。這裡可以是 FIFO,或者是 LIFO,視乎你的選擇。我就選擇是 LIFO。同第一點一樣,沾出的 1 只是 0.66 成本所產出的股票。剩下來的 0.5 是 0.33 成本所產出, (0.33 成本的股票二)。 最初的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是 0.375 帳面賺0.045,但注意還是比第一點時 0.5 的價格為低。
- 又再跌 50%。 (0.33 成本的股票一) 現在為 0.1875,帳面蝕 0.1425。 (0.33 成本的股票二) 現在為 0.25,帳面蝕0.08。 如此類推。 事實就是根本沒有所謂的零成本。以此情況,一開始所賺到的 "零成本" 股票只會不斷虧蝕下去。 既然零成本不存在,也就沒有影響到投資的風險。
結果就是在整個的過程中,都沒有產生到所謂 "零成本" 的股票,每張股票背後還是有成本的存在。
在計算投資回報時,可以運用到很多各種不同的方法。只是有些不太符合邏輯的計法,如零成本投資,就不是太可取。
在同一篇文中,魔術師兄和自由兄都就說出了他們各自計算回報的方法,包括內部報酬率,及基金單位計算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看他們兩位的留言。他們提出的意見也是很值得參考。
我個人太懶,所以在計算回報上就選擇較簡單的方法。以年尾的總盈利結算除以投入的資本。這個方法是簡單直接。但缺點是忽略了在一年之中不同時間投放新資金,它們之間的回報差異。